借鉴江西革命老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经验 加快新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
来源: 作者:土壤环境管理处 张鹏 时间:2016年08月18日 点击量: |
根据厅“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安排,明确要求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带头讲党课,今天就由我来给处室的同志们将2015年我在中央党校新疆县处级班的学习情况给大家分享交流一下。希望通过此次党课,凝心聚力、推动处室业务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2015年10月,我所在中央党校新疆县处班组织全体学员赴江西省开展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特色经济、扶贫开发、生态文明、文化产业、旅游发展等方面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按照调研的安排,我们去了南昌、萍乡、安源、瑞金、永清、吉安、赣州和井冈山。参观并实地考察了八一南昌起义、安源煤矿大罢工旧址、王恩茂故居、贺子珍纪念馆、永清农业科技园,吉安市红军“三湾改编”纪念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黄洋界、茨坪和毛委员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重温了江西井冈山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使我对党的革命精神和井冈山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领会。通过近半个月现场考察,亲自踏上这片红色土地,亲眼看到革命老区的生态建设,亲耳聆听当地经济建设的工作报告。初步了解了江西省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回顾调研全程,结合新疆的环境保护工作,陷入深深思考,体会颇深。 一、赣、新基本情况 (一)江西。简称赣,位于中国的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境内主要河流赣江而得简称。 1.行政与地理。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江西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4万,省会南昌市。全省共设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个设区市,11个县级市,70个县,19个市辖区。 江西省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江西处北回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2.生物多样性保护。江西全省种子植物约有4000余种,蕨类植物约有470种,苔藓类植物约有100种以上。低等植物中的大型真菌可达五百余种,有标本依据的就有300余种,其中可食用者有100多种。植物系统演化中各个阶段的代表植物江西均有分布,同时发现不少原始性状的古老植物,还有“活化石”银杏等。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充分表明,包括江西省在内的中国亚热带地区是近代植物区系的起源中心之一。江西水域面积广阔,山地峻峭延绵,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较为优越,特别是近年来环保措施的不断加强,丰富的动物植资源日益得到有效保护。由于得天独厚的水热条件,许多特有植物在江西省分布。全国198个特有属中64属为木本植物,江西省有19属,其中11属为单种属。江西共有木本植物119科,其中占47.1%的56科是向北延伸到赣北为止的热带性科。 历年调查表明,全省现有脊椎动物600余种。其中鱼类170余种,约占全国的21.4%(淡水鱼);两栖类40余种,约占全国的20.4%强;爬行类70余种,约占全国的23.5%;鸟类270余种,约占全国的23.2%强;兽类50多种,约占全国的13.3%。鱼类和鸟类种类较多,经济价值较大,成为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的重点。 3.人文、景区。江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三百山、龟峰、武功山、仙女湖、梅岭、瑶里等10个。其中庐山和三清山先后作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森林公园有庐山、明月山、梅关、岩泉、云碧峰、三百山、峰山、清凉山、九岭山、五指峰等31处。有德兴市大茅山等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南昌市、九江市、井冈山市、吉安市、上饶市、鹰潭市、景德镇市、赣州市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南昌、景德镇、赣州3座。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及鄱阳湖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3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重点保护寺观;5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各类风景名胜区(点)多达2400余处。 4.产业特色和结构。2013年,江西完成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38.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63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67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03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53.5:35.1。人均生产总值31771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237.1亿元。 江西境内的鄱阳湖平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西是建国以来两个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粮食的省份之一,华东地区木材和毛竹生产基地,中国淡水渔业重点省份之一,中国铜、钨等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基地。绿色农产品正成为重要增长点,全省绿色食品数量达916个,居全国前列;有机食品数量415个,居全国第一位。同时建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3家,其中国家级14家。江西基本形成了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 (二)新疆。 1.行政与地理。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6,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约5600多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区。地理位置决定了新疆在“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全疆平原绿洲面积约7.1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疆国土总面积的4%。新疆地貌总轮廓是“三山夹两盆”,两大盆地腹部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山地、绿洲和荒漠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疆干旱区典型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 2.新疆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目前发现矿产有138种,约占全国总数的80.7%,其中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有96种,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5种,居前五位的有27种,居前十位的有41种。有色、稀有金属富集。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量分别占全国陆上资源量的30%、34%和 40%以上。 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全区农林牧可直接利用土地面积10亿亩,占全国农林牧宜用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按统计口径现有耕地7600多万亩,人均占有耕地3.45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天然草原面积7.2亿亩,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4.5%,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有后备耕地2.23亿亩,居全国首位。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广袤的土地资源使新疆成为经济建设的热土。 3.生物多样性 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新疆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65个,其中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54个,3A级景区100个。同时,新疆动植物资源较丰富,有野生植物4000多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脊椎动物近700种,占全国种类的11%,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16种,约占全国保护动物的1/3;有高等植物3500多种,其中乔、灌木有140余种。有各类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9个,保护区总面积19.6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1.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湿地资源种类多样,分布零星,总面积约1.48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湿地有435块,其中河流湿地45块,湖泊湿地108块,沼泽湿地148块,库塘湿地134块。 4.新疆同江西省一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江西省的基础条件与新疆的条件有相似之处,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都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矿产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新疆和江西的二、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不同的地方是,江西省水资源丰富。而在新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水量匮乏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江西省和新疆都存在缺水的问题,江西是水质性缺水,而新疆却是水量性缺水。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来看,江西省生态环境良好,物种丰富,生态链稳固。新疆自然条件不如江西,因三山夹两盆的地势特点,绿洲呈星星点点分布,生态链十分脆弱。 (三)新疆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资源量匮乏,是新疆多年来经济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新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分布不均,年均降水量147毫米,仅为全国年均降水的23%。地表蒸发强烈,潜在蒸发量年均1000-4500毫米,比我国同纬度地区高500-1000毫米。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全疆分布有大小河流570条。区内实际水资源约884亿方,其中地表水793亿方,地下水资源量572亿方,人均占有5000立方,地下水可开采量252亿方/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倍左右。全区冰川储量21349亿方,年融水量178.6亿方,占全国冰川储量的50%。水能蕴藏量3355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受地貌影响,新疆水系表现为典型的向心水系,水资源分布北疆和南疆西北部约占全疆93%,东疆和南疆东南部仅占7%。 2.新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水的70%集中在5-8月份,其中又有84.3%的降水分布在山区。蒸发强烈,蒸发量分别是当地降水量的数十倍,甚至百倍。植被稀疏,全区无植被区域面积占53.34%,低盖度稀疏植被区面积占29.18%,植被覆盖中、高盖度区域面积仅占17.48%,干旱荒漠的特征十分明显。 由于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境内沙漠、砾漠、盐漠、土漠、岩漠广布,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是我国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全区4800万公顷草地中,85%以上的草地出现“三化”(退化、沙化、碱化),其中:37%严重退化,且仍在以每年30万公顷的速度扩张;绿洲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4.2%。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破坏,极难恢复。受人类经济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高山冰川消融和萎缩加剧,天然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湿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加重,地质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受损,地下水超采严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对绿洲的威胁不断加大。 (四)新疆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新疆地域辽阔,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的潜力巨大。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多,资源储量大,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新疆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郁。新疆六大类型旅游资源齐备 ,占全国实体旅游资源总量的83%,居全国首位。新疆自古以来就有“歌舞之乡”、“瓜果之乡”的美誉,尤以“丝绸之路”享誉世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 新疆资源型工业特征明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增加值约占工业增加值的61.2%。煤炭、煤电、煤化工、石油石化、盐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重化工业比重达到92%以上。各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工矿企业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落后,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总体上,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污染物产生量急剧增加,环境压力加大,局部地区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受到一定程度污染,部分地下水水质受到威胁,绿洲区土壤质量退化,重点流域区域环境安全隐患增多,全疆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已经显现。 二、江西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做法和成效 在南昌我们重点听取了江西省环保厅关于如何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的汇报。报告结合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全面分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赢的博弈关系,详细介绍了江西省作为全国生态建设先进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从江西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深深体会到环境保护工作助力经济发展的成效,感受颇深。 (一)科学把脉地方优势资源和经济发展需求,探索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出路。江西省把绿色生态作为最大财富和优势,严格环境保护,提升生态优势,打造江西样板。江西省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先进思想的萌发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走到了全国各省市的前列。党委政府把环境保护放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去认识、去考量、去部署、去作为,研究提出并不断实践新思维、新举措、新方法,积极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道路。引用强卫书记在江西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上的一句话:“绿色崛起的本质是生态文明的崛起,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不要发展,也不是延缓发展,而是强调换一种思维抓发展,推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提升,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在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上,江西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准确定位放在首位。一是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由点及面,由上而下,贯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要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路。同时顾全大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看的长远,充分考虑到江西省的地理位置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与巩固长江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相结合,深化了一省开展先行示范,带动一片生态文明的发展思路。三是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成效作为创建的重要内容和考核验收的硬指标,大力开展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三级创建活动。目前,全省共有5县(区)通过国家生态县(区)验收,创建20个省级生态县(市、区)、22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9个国家级生态村、599个省级生态乡(镇)、610个省级生态村。 (三)目标明确,体制机制框架全面。一是江西省在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方面提出了有步骤、分阶段推进的建设目标。明确了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根本方针,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基本途径,坚持用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和目标。并对“一年开好局,三年见成效,六年大进展”的工作目标做了详尽的部署。,二是从顶层设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保障,先后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方案》、《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方案》,环保部门联合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制定了《江西省燃煤锅炉专项整治方案》、《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方案(2015-2017)》、《江西省环境保护厅约谈暂行办法》等。 (四)重点突出,以科技力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体系”服务于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构建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开发体系。二是构建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体系。三是构建节约集约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四是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保体系。五是构建崇尚自然的生态文化体系。六是构建科学长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六大体系紧紧围绕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五)把继“工业文明”之后构建“生态文明”作为全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理论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含的丰富和深化,其核心问题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江西省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更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根本出路。要求全省上下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源头严控,过程严管,责任追究,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开发格局。 (六)以生产发展、优化布局、合理结构促生态文明建设是江西省在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重要的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为构建更加安全、更加长久、稳定的经济体服务,而不是限制器。新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从体制机制上、从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上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江西省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思路和模式是在充分认识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因地制宜”是江西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效显著的法宝。值得我们学习。 三、一些启发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再度成为国内外最为关注的经济话题之一。新疆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机遇期。从区位上看,新疆地处新亚欧大陆桥中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上看,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推进,为新疆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基于“三通道”、“三基地”、“五大中心”和“十大进出口产业集聚区”建设,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而这次机遇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跨越式发展模式之上,又对新疆提出了更高的改革要求——加快推进新疆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构建崇尚自然的生态文化体系,传承发展并与各省共建新丝路生态文化。 (一)实施“多规合一”。 江西省在推动市县空间规划改革上进行了创新。探索整合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科学划定并落实用地、产业、生态等管控边界红线,形成合理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探索建立实现空间规划协调工作机制,探索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的“多规合一”,并形成常态化管理。搭建统一的“多规合一”空间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整合项目审批流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多规合一”的试点。 新疆的多数县市大多存在“多头规划”的问题,使各项规划没有为社会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绊脚石”。因此要借鉴江西省的经验,在“十三五”期间落实“多规合一”。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主线思路明晰,科学规划。应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部署,推进市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区域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布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明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准入事项,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同时规划也应做的长远,避免一任领导一本规划的现象。 (二)以生态创建为契机,助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 江西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了构建“六大体系”,其中之一就是构建崇尚自然的生态文化体系。一方面倡导生态文明行为、传承和发展生态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类生态创建行动,让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化深入人心。在新疆,生态创建起步较晚,范围也较小。在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是弱项。借鉴江西省经验,以生态创建为契机,助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创建工程,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县和生态乡镇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和秀美示范乡村。大力开展绿色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和绿色家庭,打造一批以绿色示范单位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建设新疆特色生态文明。 (三)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当前,经济指标是考核地方干部最主要的政绩指标,生态文明指标的内容却很少或根本未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中,而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观已经根深蒂固。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在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避免追求短期经济快速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完善体现生态文明的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述职主要内容,引导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绩观。如:江西省弱化GDP考核,将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较好的解决了本区域的各类生态问题。 (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问题 新疆气候、地理方面的不利因素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突破的瓶颈。在新疆水是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宜开发的绿洲面积有限。分配使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解决好用水是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头等大事。 同时,由于过度(无序)开发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以及受沙漠侵袭等使绿洲在不断缩小,因此新疆应加快推进国家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工作,确定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等区域,并设立生态红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三条红线”,强化城乡规划约束力。各地州应结合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实际,出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考核机制,规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五)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新疆与江西同是资源型地区,新疆的资源型尤为突出。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路上,新疆应该集中力量探索并建立一套生态补偿机制。改变过去资源有价,生态环境无价的传统观念。 江西在构建科学长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主体思路新疆可以借鉴。新疆应制定出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配套相结合的补偿方式,通过对口支援、产业园区共建、增量受益、社会捐赠等形式,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把阿勒泰(额尔齐斯河)、伊犁河谷和准东地区纳入生态补偿的试点,先行开展生态补偿。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探索产业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承担相应的生态补偿责任。 (六)坚持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认为,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应该是跨越“中国已经走过的资源、环境过度消耗所付出的代价过大的矛盾”。新疆作为我国矿产资源接替区,如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是我区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为此要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防止落后产能转移进来;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提高发展的高科技含量,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 (七)做好重点资源开发区强制性保护工作 新疆自然资源物产丰富,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重点资源开发区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强制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彻底扭转这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资源开发中的执法监督,切实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八)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江西省在清晰把握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强农业。在全省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循环化改造项目,发展有机农业,通过全面建设现代农业模式,带动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争取到了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专项资金1.5亿元,并被列为国家今后三年重点支持的省份。 新疆国土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有14个地州市,101个县市区,1035个乡镇和8770个村。乡村人口1257.37万,占总人口的55.53%。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乡村。农村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2008年以来,在国家“以奖促治”政策和“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区项目”的带动下,全区累计投入12.76亿元,其中中央资金8.14亿元,共实施了1836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占全区村庄总数的21%,受益农牧民达到295万人,占全区农村人口总数的23.46%。虽然,在项目区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改善了,但这种依靠国家补助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毕竟数量少,资金有限。8年来,受益群众仅占1/5。 总书记对农村环境保护十分关心,他多次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尽快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不是靠国家给、政府帮换来的,应该带领乡村居民,自己动脑、动手来改善,在科技创新上给予帮扶。当生态环境质量成为百姓内心的真实需求时,一切就都顺其自然了。新疆可以借鉴江西省提出的,“创建一批“猪-沼-果”、“秸秆-食用菌-有机肥-种植”、林禽鱼立体复合种养等模式的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思路,在新疆农村推行农业经济小循环,搞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强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精辟论述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本保证。 |
【打印】【关闭】 |
信访举报:12369 | 业务办理:0991-4165352 | 公众监督:gzjd@xjepb.gov.cn |
开办:bet28365365游戏 主办:bet28365365游戏办公室 承办:自治区污染物监控与信息中心 地址:乌鲁木齐市南湖西路215号 新ICP备05000263号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43号
copyright @ 1997-20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厅 版权所有